新闻
2020年12月
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圣若瑟英文中学 - 2020年12月
力行仁爱 让学校成学生的家
由孙保禄修士于1958年创立的圣若瑟英文中学,是一所著重英语培育的男校。本著基督仁爱精神办学,提供灵、德、智、体、群、美并重的全人教育,现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辖。潘永强校长身体力行,令学校变为学生的家,让学生建立品德,并提升自我能力。
「我是学生们的爸爸,一个都不能少,所以我有很多儿子。」
──圣若瑟英文中学 潘永强校长
师生共度疫境 实践爱德
圣若瑟英文中学的校训是「臻于至善,力行仁爱」。孙保禄修士创校理念是培养学生以仁爱先行,并吸收知识,对社会作出贡献。潘永强校长接任后,贯彻学校宗旨,身体力行,实践爱德。潘校长表示,爱德不是宣之于口,而是实践,所以他常接触学生,了解他们需要,协助他们成长。德育组老师会帮助学生建立品德,他们统筹早会训话、专题讲座及工作坊等,培育学生的品格。学校每年亦订立德育目标,由老师及学生轮流分享与该目标有关的理念、重要性、实践方法和经验。在疫情下,学校除了进行网上教学以外,继续培育学生的品德,每天老师与学生在网上早会,带领学生祷告、阅读分享,潘校长亦有参与,让学生感受校长及老师像家人般关爱自己。
另外,学校上下全体投入电子学习,该校提供平板电脑给中一学生,中二以上的学生如因经济问题难以负荷买电脑的费用,学校会协助学生申请资助购买电脑,方便在家电子学习。
阳光电话 提供及时援助
此外,学校设有「阳光电话」,潘校长及老师会亲自致电给学生,了解学生所需,提供援助。潘校长回忆去届中六学生,在疫情下预备DSE,压力很大,所以他致电鼓励中六学生。最终学生的DSE成绩优异,潘校长大受感动。当学生再次因疫情不能上学,潘校长与老师在充足防疫下,安排有需要的中六学生到学校温习,让学生把学校作为另一个家。
按学习程度 分班学习英语
该校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,初中设有两个英文班,安排英文能力较高的学生入读。除了中国语文、中国历史、宗教、体育及视艺外,其他科目均以英文为教学语言。由于学校的直属小学是圣若瑟英文小学,毕业生英语水平较高,升上中学后大多能入读英文班。等到学生升读中四,便会按能力分科及分班,学校设有衔接课程,协助中四学生适应教学语言的改变。中四至中六亦设有英文班,供英文成绩高的学生入读。学校亦聘用两位外籍英语老师担任英文班的班主任,以加强学生的英语沟通及学习。学校的英文老师数目较多,也有助提升全校学生的英文能力。
此外,学生可每天到英语阁练习会话及借阅英文书籍。学校鼓励学生订立学习目标,组织学习小组分享心得。让潘校长欣慰的是,非英文班的学生亦能顺利考入香港大学,足见分班学习的成效。
「生态角」培养对生物兴趣
近年政府致力推行科技教育,调拨资源予学校推行各种有关科学、数学等活动,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。该校特地设立「生态角」,让同学接触、照顾不同类型的动植物,了解牠们的特性,提升同学对生物知识兴趣,更希望同学培养对自然、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感。
课程多元化 学业与活动并行
潘永强校长回忆自己在学生年代并非只顾读书,也同时参加了田径队及合唱团。所以他鼓励学生既重视学业,同时也要参与课外活动,发挥潜能,两条腿走路,始能达至全人发展。学业方面,学校设有多元化课程,例如:把STEM 教育遍布中一至中五不同学科,包括:电脑、科学、数学、宗教、视艺科等,让学生更灵活学习STEM,与时并进。此外,学生亦运用资讯科技,进行互动学习。学校设有学科及学会网页,建立学术分享平台,透过资讯科技训练,协助学生寻找及处理资料,撰写报告及制作汇报;至于在课外活动方面,学校提供很多活动让学生选择,例如: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歌唱、乐器、园艺、设计机械人、外语等,其中学生在球类、管乐、机械人等校际比赛中,更屡获奖项。
对每一位同学,潘校长都会鼓励他们,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才能,例如:学生喜欢拍摄,便会让他拍摄学校活动,从而提升自我能力,从而激发学习自信。此外,学校亦通过课外活动,提供外语学习活动,包括:德文、西班牙文、俄文,为未来作好准备。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,香港教区曾安排校长组团到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,视察当地教育及就业机会,以此为契机,在学校推行俄文学习活动,至今已有3年,是全港第一间推行俄文学习的学校。
照顾差异 鼓励进步
学校成立资优教育组,推行资优教育,包括协调并推荐学生参加校内外资优培训及比赛,推荐尖子申请入读香港资优教育学院等。对于在学习上需要支援的学生,学校设有特别调适学习安排。中一学生方面,学校安排迎新活动,协助中一新生适应英语学习,并设有暑期衔接课程让所有新生参加。为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,学校推行「全校参与辅导计划」,各级训辅导老师定期请班主任回顾学生品行和学业进展,按需要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。学生支援组老师根据学生健康调查、问卷调查及教师观察,以安排适切的学习支援。
学校更在所有年级推行生涯规划教育,初中学生主要透过课堂认识升学及就业;高中学生主要以个别辅导形式,由老师协助他们了解个人升学及就业方向,让他们更好计划未来。正如潘校长说:「我是学生们的爸爸,一个都不能少。」学校上下以仁爱对待像儿子的学生,协助他们建立品格,学习及自我提升,将来贡献社会。